社保帮助

首页 > 社保帮助 > 公积金其它指南 > 文章阅读

住房公积金的历史由来详细知识

社保话题:其它指南 来源:随便吧社保工具网日期:2017-04-15 【字号:

  住房公积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职工所在单位缴存,另一部分由职工个人缴存,职工个人缴存部分由单位代扣后,连同单位缴存部分一并缴存到住房公积金个人帐户内。那么大家知道住房公积金的历史由来吗?下面,请看随便吧社保网小编整理出来的资料吧。

住房公积金的历史由来详细知识

  住房公积金的历史由来的介绍

  住房公积金是中国新住房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被认为是构建中国住房保障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之一,是住房保障的关键金融支持手段,也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住房金融制度。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住房制度由计划体制主导向以市场体制主导的演变过程中在借鉴新加坡公积金制度基础所产生的住房金融制度创新。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国住房体制市场化改革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住房体制和整体经济改革的深人开展又促进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改进与完善。只有把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演变放在中国住房体制变迁的大背景中才能完整地把握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产生原因、实质及未来发展与完善方向。

  中国住房体制改革意味着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制度的变迁,这一过程中的新制度供给基本上以中央政府为主体。中央政府通过发布指令和法律来强制性废除旧有规则、制定与实施新的全国性规范,从而推动中国住房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制度经济学中被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但在中央政府提供诱导动力时,来自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也在新制度供给中起到重要作用,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一般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单纯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单纯的强制性制度创新都会导致制度供给来源不足。住房公积金就是这样一个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结合的典型案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揭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序幕。在住房体制改革方面,为了应对严重的住房危机,以邓小平1978年、1980年关于住宅问题的谈话提出“出售公房、调整租金、提倡个人建房买房”的改革总体设想为房改开始的标志(侯浙氓等,1999,第37^-38页),中国揭开了住房体制改革的序幕,并明确住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促进住房商品化与市场化。

  在这一阶段,根据改革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四步曲:1979'--1985年间为试点售房阶段,1986--1990年间进行了提租补贴和以租促售的改革,1989-1993年间为以售带租阶段,1994-1997年间为全面推进阶段。而住房公积金出现在“以售带租”的第三阶段,是来自上海的地方性制度创新。

  回头来看,住房公积金于1991年在上海的诞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在中国兴起为国家层面的住房金融制度,则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

住房公积金的历史由来的介绍

  从国际上看,商业住房抵押贷款是市场经济国家解决住房消费的通行和主要的方式,各种类型的住房抵押贷款,都是按照当期一次性岱款、分期还本付息的形式来归还贷款,从而达到将居民长期住房消费能力转为即期消费能力的功能。然而住房贷款周期长,而商业住房贷款依据的主要资金来源—普通(活期或短期)存款却都是短期资金,所谓“借短贷长”的借贷期限不匹配现象严重,对放贷机构造成资金流动性压力,这是住房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当时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收人低(例如,1991年中国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2365元,家庭人均年消费性支出1453.81元,恩格尔系数为0.538),没有借贷消费的可能,而且也没有负债消费的习惯;另一方面,长期存款数量少,存款来源不稳定,普通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也很落后,难以运作和管理住房贷款的流动性风险。这种情况下,商业住房抵押贷款很难启动。

  要提高住房消费能力,就要为住房贷款找到有稳定的、大量的长期资金来源。当时,在归集居民长期资金用于住房建设与开发方面比较成功的模式有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德国的合同储蓄制度等,其中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政府推行的一种强制性储蓄,而德国的合同储蓄是通过合同方式规定借贷行为。它们都比较好地解决了住房消费资金的来源以及期限匹配问题。由于中国长期实行福利分房与低廉租金制度,加上较低的收人水平,致使居民普遍缺乏住房消费的习惯,更缺乏存钱购房的意识,因此,向新加中央公积金模式学习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在上海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由于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更适合该阶段中国住房金融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需要,其在中国的流行,乃至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性住房金融制度,也有着必然性。

住房公积金的历史由来

  体现了历史继承性。在福利分房制度的长期影响下,中国居民把住房供应看作是国家的义务,居民的住房储蓄如果没有政府和单位的大力鼓励特别是资金配给,是很难发生的。

  国家强制性的必要基础。住房公积金具有国家强制性,才能保证住房储蓄行为在短期内的发生和住房储蓄资金来源的广泛性、稳定性。而在中国,这方面的国家行政效率是强有力的。

  具有现实可能性。其他模式的住房消费,譬如商业抵押贷款因为当时人均收人太低和同时商业银行金融发展十分落后,德国式的合同住房储蓄因为中国居民没有为住房进行存钱的历史习惯,而都在当时没有可行的现实基础性。